近日,自然资源部发布了2024年度自然资源优秀调研报告评选结果。我院报送的两篇调研报告荣获2024年度自然资源优秀调研报告,分别是由郭旭东、汪晓帆、陈瑜琦、孟超、吕春艳共同执笔完成的《关于生态保护红线实施及管理问题和建议的调研报告》和由李超、桑玲玲、叶思菁、张蚌蚌、汤怀志共同执笔完成的《关于基层严守耕地红线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关于生态保护红线实施及管理问题和建议的调研报告》
生态保护红线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制度创新。作为一项全新的开创性工作,各地在生态保护红线实施及管理的过程中,仍存在人为活动管控要求仍不完善,操作性不强;审批程序过于复杂,手续办理时间长效率低;动态调整机制不完善,调整不及时;管理仍然存在部门职责边界不清等问题。
调研报告采用“点面结合”的形式,系统梳理全国31省份有关意见建议,并赴典型地区开展深入调研,剖析了生态保护红线实施及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了地方实践探索和经验,从顶层设计、管控要求、审批程序、调整机制、部门分工合作、标准研制等多个层面提出了意见建议,将为全面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红线实施和管理,提升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提供决策参考。
(二)《关于基层严守耕地红线情况的调研报告》
耕地保护事关国家安全与发展。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严格耕地保护的政策措施,但我国人均耕地少、耕地质量总体不高、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耕地占用与保护的矛盾和压力依然突出,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尚未得到根治,一些深层次问题必须高度重视。
调研组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调研、与基层干部和群众代表面对面访谈交流等方式,直抵基层一线,深入了解了近年来党中央关于严守耕地红线重大决策部署在基层的贯彻落实情况,客观总结了基层关于严守耕地红线的典型实践做法、面临的困难、问题和意见建议,全面剖析了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等影响耕地红线保护问题产生的根源,并针对性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建议,将为系统解决耕地保护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工作难题提供思路和方法借鉴,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耕地保护互促共进提供参考。